close

#解決問題的開始是問對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我有一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
當我們釐清問題,答案其實隨之而出,無論是生活或是工作都是如此。當我們遇到客戶或業主給的問題,常常會發現他們其實也不懂他們要的問題是甚麼。
例如在五金行許多人會去買槌子,希望能釘個釘子在牆壁上。他們會向店員詢問槌子在哪裡,但其實這些並不是它們的問題,而是答案。他們真正的問題是想要弄一個可以掛東西的地方。
假設我們只問槌子,我們只會有一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但如果你是租屋,或者是牆壁不適合釘東西,那你就找不到任何的方法。但當我們問的是有甚麼辦法可以掛東西,就會跑出一堆不同的、更適合的解答,例如無痕掛勾、獨立支架或是直接黏上去。
這個生活的例子告訴我們,不同的問句帶來不同的答案,但不是每個問題都能帶來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要問自己更多的WHY。
當我們想要增進工作表現,或是個人成長,其實跟買槌子一樣。我們都直覺認為應該是去上更多的課,或是只要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就能夠實現。但當我們再去思考的時候,其實會發現我們並不清楚自己要的是甚麼。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還是讓工作變得能得心應手?還是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踏實感?不同的問題帶來的答案也都不相同,只有當我們問清楚了之後,才能夠看見真正的方向。
方向確定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釐清我們的答案是否有效。
而這個從確定方向到驗證答案的過程,就是這本書要交給我們的知識。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後開始去思考周圍有哪些紅色的東西,等自己想清楚後,再張開眼睛驗證。
這個過程就是書中教的思考馬達:提問、搜尋、結論、輸出。
我很喜歡作者提供的例子,因為這個例子形象化的把思考的過程說明清楚,並讓我們能夠深深的記住,甚至舉一反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當然書中並不只有提到這個,面對不同的情境,我們當然需要不同的方法,但整個流程仍然符合思考馬達的過程,當我們越使用,變越會了解書中提到的這四個重點是多麼的有效。
我們接著可以慢慢的說明,如何把每個步驟具體使用在工作上,改變自己的工作表現。
最初當然是問問題。但一如同剛剛說的,我們都會誤會問題是甚麼。書中提到許多適合的情境,例如當我們開會、或是重新犯了錯誤、或是遇到難以決定的事情、或是突遭意外,都可以使用思考馬達,開始去提問,讓自己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促使自己回答出有用的,可以解決當下困境的答案。
#該如何讓答案在問對問題後具體化的方法
我們可以用開會後的會議紀錄作為例子,在我們開完會後,常常需要記下對自己重要的點,但一場會除了重點,還有許多討論,以及額外發想的討論。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的資訊,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事情,是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只要能夠回想起來,然後記錄下來,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書中給我們的建議是,在開完會之後,問自己:這場會議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甚麼?
當自己提問後,給自己的大腦一點時間展開搜尋,就像剛剛提到的找紅色物體的例子,大腦會需要時間去思考回想,必且整理出重點。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開始想:老闆說要做某份報告、同事說這份報告可能會有那些問題、其他人針對這個報告的看法等等。這些都會在搜尋的過程中出現在腦海中。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繼續搜尋,然後把搜尋的資訊給寫下來。
這樣我們就能清楚到底要做哪份告報,以及這份報告需要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但一份報告所需要的資訊可能不只有來自會議,甚至會來至於網路上的知識、書籍內容或是詢問專家的建議。當我們釐清要做的報告後,接下來可以再次展開思考馬達,詢問要怎麼做出這份報告。
這個時候腦中會出現的自然是自己的經驗,但自身的經驗可能會有侷限,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去網路上搜尋必要的知識,或是去問ChatGPT提供可能的方向,也可以去參考書籍或是專家,甚至去上課補足自己不足的地方。再獲得這些知識後,我們就會有足夠的經驗去作出一個結論,也就是這份報告所需要寫的大綱、知識有哪些。而這個成果,就是我們的結論。
在我們擁有這個結論之後就是開始撰寫,最終輸出成我們要給老闆的報告。
在開會、交報告的過程中,其實我們使用了兩次的思考馬達。這兩次的過程相同,都是使用到思考四步驟:提問、搜尋、結論、輸出這四個步驟,裏頭使用的細節可能不同,但這四個步驟完整地將我們的問題具現化並且讓這些東西可以操作,完美的完成我們需要的內容。
這不只是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例如當我們要出遊時,我們也可以使用思考馬達的四步驟,輔助我們做出讓人滿意的旅遊規劃。這個方法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是理所當然的程序,似乎不需要這本書來幫助我們,但這本書其實很適合擴充我們的思緒。同樣用旅遊來看,我們可能會先問自己想要去哪裡,然後去搜尋地點,做出結論,最後製作一份旅遊計畫。
如果不用書,我們也可以完成旅遊計畫,但加上這本書,我們就可以拓展更多的知識跟視野。
我將這本書整理成以下的心智圖。我們可以嘗試使用這個心智圖來製作旅遊計畫書。
從搜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提供不同的搜尋方法:自身經驗、網路、專家、書籍。在旅遊的部分,現代人都很習慣上網搜尋,但除此之外,身旁其實有很多的朋友都有去過相關的地方,有豐富的經驗。市面上也有許多的書籍更加系統化地統整出當地旅遊的重點跟方法。這個時候我們再多花點時間,去詢問朋友、去查找書籍,就可以挖掘到更不為人知的秘境、或是朋友分享的當地狀況、以及書中提到的旅遊預算規劃等等。這些都能夠豐富我們出遊的體驗。如果只是上網查詢,那是不會得到這麼豐富的經驗的。
#避開大腦超載讓自己保持清醒運作思考馬達
書中提到了四個步驟,前面已經提到提問跟搜尋,我們也利用旅遊的經驗了解如何拓展自己的體驗,接下來想再說明的是結論的重要。整個思考過程中,提問與搜尋能夠讓我們的腦袋產生許多的知識,但最重要的還是作出結論。我們還是可以用出遊作為例子。我們藉由提問跟搜尋,羅列出一大堆自己很想要去的景點,卻不可能一次塞進所有的行程裡,那到底哪些景點是這次旅遊一定要去的呢?很多時候結論往往是:不知道。
我們往往會思考很多的事情,卻沒有做出結論。當事情沒有結論,我們也就會原地踏步,讓思考馬達停止轉動。為此作出結論其實是整個思考馬達非常重要的一步。那我們該如何作出結論呢?書中提到可以用一些方式來整理自己的思緒,例如用時間線來處理,讓自己知道先後順序,又或者是用緊急情況做排序。我們還是以旅遊作為例子,例如我們確定要去日本大阪玩,而大阪非常的大,有哪些地方我們覺得是非去不可的,我們可以依照這個程度作排序,把第一名的當作是一定要去的地方,剩下的景點就跟隨著這個必要去的地方做展開。如此一來,我們也有旅遊的主題。可能是大阪環球影城遊,又或是大阪古城之旅,根據我們的重點排序不同,做出的結論也都不同。
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同樣是大阪,不同的結論代表著不同的體驗。在最初搜尋的時候我們可能甚麼體驗都想要有,但回歸到現實,我們終究只有幾天的時間可以去做安排,只能把當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最期待的東西放進去,然後規劃出自己最期待的旅遊。
結論是讓我們能夠定案與執行的環節。除了旅遊,工作上會議做出的結論也是如此。我們可能開會討論這個業務要由誰進行,可以怎麼進行,討論出許多的東西後,如果沒有做個結論與定案,這些討論也就變成空談,許多沒有意義的會議就是因為沒有做出結論而造成這個結果。
有了結論,接下來就是輸出與執行,當我們前面的步驟做得越清楚,結論做得越好,輸出與執行就可以越清楚,還是用旅遊為例,當我們確定要出遊的內容是大阪三天兩夜迪士尼之旅,我們要做的就是買機票、訂旅館、買迪士尼門票、安排路線。這些都變得非常清楚直接,我們只要按部就班的把這些事情都做好就好。
當我們前面努力越多,後面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能夠從中獲得思考馬達的方法,若想要更加詳細的學習思考馬達的知識,非常推薦大家買這本書來閱讀。
#西安心裡話
在我寫心得的時候,覺得最近的書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副標題越寫越長,就像是部落格的標題似的,我也不用去想副標題要怎麼寫,只要複製書的內容就好,非常方便。但同樣的也使書的名字越來越長,名字本身已經不夠讀者去理解書想表達的內容,非得要再增加副標題,讓讀者感覺有趣才會有機會閱讀。我覺得這件事情不是件好事。不過像是原子習慣、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其實都沒有副標,仍然是長年的暢銷排行榜。這也代表一本書的價值不會因為副標而減少分毫。
不過除了這經典暢銷書之外,還有很多的書籍都能帶來幫助。我覺得這本書就非常啟發我,讓我找到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的方法。當我購買非小說類的書籍時,我都著重在能對於生活帶來改變更幫助,例如強化工作上的表現,或是增加生活上的樂趣等等,像是有一本世界是化學史組成的,這本書就讓我把生活與化學連結在一起,讓我像是坐上時光機瞭解從遠古時期到現在人們是如何使用化學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開拓自己的眼界,也感覺到自己這個時代有多麼的不同。
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的一點是,雖然解決不同的問題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像是物理中有牛頓物理跟電磁學,是為了解決不同問題而存在,但其實都有一套可以參考的思考模型。生活、工作上也是如此,而這個能夠貫穿所有一切的思考方法,就是這本思考馬達。
#延伸閱讀
#感謝誌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我固定每周會分享一篇閱讀心得,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