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口頭說明不夠,圖表說明更好
如果我們可以把腦電波傳給他人,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隔閡。
可惜的是,我們只能用手勢、語言或圖像的方法跟他人交流,日常交流都是簡單的,但當我們需要向大眾簡報,例如學校課程、公司簡報、內部報告,我們都需要清楚明確地傳達我們的知識與觀點。偶爾會遇到一些人,能力很強,卻表現平平,因為他說的話旁人幾乎無法理解,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工程師上。若要避開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習如何表達。
市面上很多書籍、課程都在教我們如何表達,以往看的《好好說話》、或者是很久以前的《會說話,世界聽你的》這些書都在教我們如何清楚的表達想法。
但這本書別出蹊徑,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作者在教我們如何用圖像表達自己的想法。
同樣是呈現自己的想法,用口頭說的,不如用圖表呈現。我們都清楚這點,但困難之處在於,圖表總來自於數值,若不是統計資料,那就沒辦法圖表化。但這本書別出心裁地,將邏輯給圖表化,讓人可以藉由圖表的方式一眼看出你的邏輯。一張圖表勝過千言萬語。
想想無論你將日本富士山的雪景描述的多麼精彩,只要讓他親眼到現場看到富士山的雪景,那感覺截然不同;無論你將你的邏輯講得多麼清楚,只要一張圖表就能呈現出你的想法,那肯定瞬間就讓人認同,你甚至不用再說任何一句話。這就是圖表說明的好處。
這樣特別的方法,其實只要融合工作上常見的圖表就可以完成。
在工作上其實常使用圖表的方式呈現想法,例如樹狀圖、甘特圖、統計圖、SWOT分析圖、3C分析圖,在《有解》那本書裡面,還有提到這些圖表的用法。
圖片來源:七張圖表思考法書中圖片
這裡只是延伸這些圖表的使用方法。
無論是哪張圖,其實都是固定思考的圖表,例如樹狀圖就是把事情分解成結論、原因、重點,甘特圖只要把專案跟時程畫上去,SWOT圖就是要你把優勢與劣勢寫上去。這些都已經有固定的框架,我們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好。
圖形畫邏輯也是。我們只要畫好圖形,然後按順序一一填上就好。
書中提供七張圖表,我們只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圖表,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填上,就可以完成初稿。接下來就是再精修這張圖,直到這張圖完整地呈現你的想法為止。
整個過程就是這麼簡單,我當初閱讀這本書時也覺得「哇,實在太簡單了。」,然後也忍不住停下來動手嘗試一次,不知不覺就把一本書的讀書心得做完。
整本書無論是說明或是圖表,都非常簡單,簡單到我覺得像是小學生的教學素材,但當這些小學生的素材結合一起,就呈現出專業、具有深度的內容,讓人可以條列式地組織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讓原本空空的腦袋變得靈感爆發,整個過程卻又讓人感到非常簡單直接。
「這麼簡單的東西真怎麼這麼有用!我怎麼平常都沒有這樣用?」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在反省著自己。我其實是抱持著複雜的心情在閱讀,感受到書的用處,卻又懷疑這麼簡單是否可能。
#將複雜抽象思考的邏輯圖像化
那要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呢?作者教我們一個絕招:畫框框,連連看。
例如我們要做簡報,要說明健康食品的好處,我們可能條列式列出優點,像是刺激腦神經發育、強化工作表現、提供身體日常生活所需能量、減少疲勞等等。把這些羅列出來,似乎就把食品的好都講完了,但對大眾來說,就是眼花撩亂的優點,卻沒有具體的印象。
如果用作者的方法,把每個優點畫框框,然後把幾個框框連起來,就會變成這樣:這個食品可以刺激腦神經發育(框框),使記憶力跟專注力提升(線條),強化工作表現(框框),另外這個產品還可以提供身體所需能量(框框),因為身體能量夠了讓日常更有精神(線條),所以能夠減少疲勞(框框)。
當我們把資訊框起來,用線條連起來,資訊就變得清晰,我們就知道這個食品就是能活化大腦,減少疲勞的食品,比起條列式的呈現所有的項目,框起來,連連看更能引發人們的思考。
作者將這些畫框框,連連看的邏輯分成七種,也就是句子、定義、YESNO、要素、VS、流程、組合七個邏輯,分別變成七張圖表,讓我們在整理資料的時候,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去選擇要用的邏輯。
所謂的句子圖表,就是將思考變成句子式的,將每件事情用一句話呈現出來,線條代表著關聯,最簡單的說明就是早上起床後,會先去刷牙洗臉,然後換裝,出門。這些句子就能轉換成句子圖表,讓人可以很直覺地知道這些活動的關聯。
圖片來源:七張圖表思考法書中圖片
定義圖表就是當我們要說明專有名詞時可以用到,例如我們可能要講演算法,就會用定義圖表,將演算法的說明放在下面,把演算法跟這個說明串聯起來。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沒有修改任何的內容,卻因為用圖表呈現,感覺更加直觀。這種作法除了可以用來簡報,也很適合自己做筆記,讓自己可以更直接地掌握當下的知識與重點。

圖片來源:七張圖表思考法書中圖片
這本書核心就是這七個圖表,剩下的細節就是如何綜合這些圖表,呈現出自己想要的內容。我將這本書整理成心智圖幫助我複習。
從心智圖上可以看出,其實每個說明都很簡單,我們都可以很直覺的理解。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覺得最有挑戰的地方在於精簡,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想的內容很完整,但一寫出來就覺得漏東漏西,想要補東補西,卻很難把東西弄得更精簡。但這就是邏輯的重點,當你可以更精簡地說明一件事情,代表你就更了解一件事情。
如同費曼學習法所說的,要如何判斷我們真的學到一件事情,就是去讓自己向別人簡單的說明清楚。
當我們能說得讓五歲小孩都懂的話,那就代表我們真的理解了,當我們真的理解了,我們就能把這些內容整理成圖表,更清晰且明確地呈現我們的內容。
#將思考轉化成圖表的思考程序
在實際使用上,我覺得用紙筆的方式最適合七張圖表,因為你可以隨時修改,安插自已想要的橋段。但用電腦的話要畫圖其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可以用條列式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思考,例如我把這段內容利用七張圖表思考法的核心方法:把想法變成框框,把邏輯變成線條,我改成條列式的方式,邏輯就是順序,就會變成以下的內容。
一、七張圖表思考法適合用紙筆呈現
二、用電腦呈現可以用條列式的方式
三、要素:思考變成句子,邏輯變成順序。
四、沒有用七張圖表VS有變成七張圖表
這樣一來我的思考就變成很清晰,我可以藉由修改這四個點來調整自己的想法,並且利用七張圖表提供的建議來修改呈現的邏輯,先前有提過,七圖分別是指句子、定義、YESNO、要素、VS、流程、組合,我可以去思考這些段落裡面那些適合用句子、哪些適合用要素等等方式來呈現,進而修改我的邏輯,當我把這些東西條列式出來,就變成組合的思考,這樣我就能夠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每個段落要寫甚麼,重點要呈現的項目為何。
在沒有用七張圖表思考法時,我的想法都顯得比較隨興,想到甚麼就寫甚麼,但有了七張圖表,我就可以知道自己的邏輯,嘗試強化自己的想法,把想表達的東西更清楚、更簡單的呈現出來。
這個方法其實跟一邊的條列式呈現自己的想法不同,因為這更加具體的告訴你,你可以使用那些思考的方式。七張圖表就像是七個積木,你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拼出有邏輯、有內容,更加千變萬化的成果。
如果沒有導入七張圖表,那思考就會流於形式,可能具備邏輯,但要去修改其中的細節就會顯得很困難,因為整個想法都是一整塊系統,沒有辦法有要領的去調整,當你調整一個部分,其他部份似乎就失去了意義。
無論是做簡報、寫報告、寫文章都需要邏輯,想要增加文章的說服力,連貫的邏輯、清晰地呈現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七張圖表能將這些邏輯變成圖像,就像是把想法轉換成心智圖,當我們把文章、簡報變成圖像,在我們修改的時候,就能直觀地用圖像作刪減或調整,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從旁大的思考系統中,簡單的修改想要的微小項目。
七張圖表就像是把思考從申論題變成填空題。當我們把東西寫下來,寫出開頭跟結尾,中間的過程就是填空的地方,我們可以填出自己當下想到的內容,然後看看邏輯是否是我們要的,然後隨時作修改。
當我們這麼作的時候,就不只把複雜的想法變簡單,而且還讓這些簡單的想法變得更加深刻。
#西安心裡話
如果我們用七張圖表,那無論是簡報或文章都可以這樣呈現。但我還是喜歡用文字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速食的年代,人們都想要快速地獲取知識,用幾句話來濃縮重點,卻缺乏了文字帶來的美感。
完整的文章帶來知識,也帶來個人的想法,甚至還會包含寫作者個人的形象,只有完整的文章能帶來美感。
在我利用這本書帶來的好處時,也深深感受到了完整文章的美好。這讓我更加喜歡寫作這件事情。
同時我也覺得,這本書是本好書,因為這本書的簡單概念對我帶來不同的影響。
我平常很喜歡閱讀個人成長、時間管理的書籍,因為這些書籍可以應用在生活中,像是《防彈筆記法》、《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曼陀羅計畫表》或是《完成》。每一本書都有引導我們調整生活的方式,讓我感受到成長。
但這本書滿特別的。最初我做筆記的時候並沒有想太多,只是當作其中一本改變生產力的書。可是當我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想說「如果拿來用到寫作上那會如何?」的時候,我跳脫了這本書所說的畫圖跟線,反而就單純的變成文字,條列式的呈現內容與要素,突然就像打開了一個新大陸。
文章從用力苦思的冥想變成簡單的填空,我還有更多的心力去修改我的邏輯,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更清晰的呈現出來。相較於其他的書籍,這本書對我的寫作帶來了更大的改變。
所以我滿喜歡這本書的,也發現了書帶來的改變並不一定是照本宣科,當我們理解這本書的核心思考,進行調整,放到生活中之後,就能夠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變化。
#延伸閱讀
#感謝誌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我不定期於每周分享一篇閱讀心得,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