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難回復的疲勞是心靈的疲勞
「嘿,最近我總感到疲勞,注意力沒辦法集中,對工作跟興趣都提不起勁。」
「哦,那是睡不好嗎?」
「睡眠、身體都還算正常,但卻有一種難以說明的疲勞感。」
「那你這應該是心靈累積太多垃圾卻排不出來。身體休息了,心靈卻疲勞了。」
生活中是否有出現這樣的對話或想法呢?
這種疲勞感不是睡一覺,或打發時間就能回復,也不是去做事情通過達成成就完成,有點空虛,也有點厭倦,覺得生活瀰漫著一種無形的、沉重卻不明所以的壓力?
這其中還伴隨著很強烈的感覺:人生完全沒辦法掌控的無奈與失望感。
你有能力也有想法,但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與人際逼得你無法放鬆,於是漸漸產生這種失控感。這就像剛剛對話所說的,心靈不斷地累積著垃圾與壓力,無法排除,於是身體休息夠了,卻總覺得疲勞,總覺得生活失去掌握。
若你想重新創造人生的掌握感,獲得寧靜、平和的狀態,那就可以嘗試者本《十分鐘入禪休息法》所提到的方法,排除心靈的垃圾,也為自己的心靈披上一層防護罩。
這本書結合許多元素,除了科學上的心理學、神經學、正念跟休息法之外,作者在標題上打了「入禪」,也就是結合了佛教的禪修概念,讓這些方法多了佛教的入定、寧靜、平和的概念。
現代科學講究的是邏輯、方法與效果,也就是說科學家會去研究一個現象,找出原因,跟重現的方法。所以那些有名的休息法、呼吸法,都會拿很多的資料佐證效果,彷彿只要按照這個方法做,就能夠有效果。但實際上這些方法並不是人人有效,而且這些物理上的方法,實際上也只能減輕身體的壓力,卻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
所以作者提出了這個方法,結合實際的方法,用佛教的入禪觀念引導你的心靈,讓身與心結合。這個感覺就像是讓心靈的垃圾排出到身體,變成身體的疲勞,再用休息法把這些疲勞排出。
如果只有身體的休息,那心靈便無法休息;如果只有心靈上的休息,那身體仍然疲勞,只有互相結合,把心靈的疲勞排出,再藉由正確的休息回復身體的疲勞,才算是淨空自己,重新掌握自己。
書中開頭就提到,一位女孩就處於這個狀態,作者一開始建議她冥想放鬆,她聽後生氣的說:「我有四個小孩要顧,老公是酒鬼,每天有一堆工作與家事要做,怎麼可能排出三十分鐘來冥想放鬆。」這時作者明白,對一般人來說,就算三十分鐘,也是很困難的。
但如果只有十分鐘,短短的去上個廁所就能回復,這樣對一般人來說才是合理有效的。
於是作者創立的這個方法,最終解決了她的問題。
#臨終前的人生與十分鐘入禪休息法
冥想可以讓身心放鬆,縮短冥想時間可以讓人隨時抽出時間,像喝飲料般隨想隨喝。但這也就只止步於放鬆身心,似乎還缺少了甚麼。
作者在醫療職涯的生活中,一位臨終病人給他帶來強大的震撼與啟發。
那位病人在面臨人生的終點時說道:「我這一生就是不斷的在煩惱,我好希望能更早學會不要自尋煩惱。」
講了許久,最後他說:「如果時間能重來多好。」
這樣的人生,你滿意嗎?
作者開始思考,難道只要導入冥想,人生就能夠沒有煩惱,就能獲得心靈的安寧嗎?
冥想能獲得平靜,卻無法獲得長時間的安寧。冥想仍然有效,但還需要另一種力量,另外一種讓身心更加寧靜的方式。
那還要甚麼,才能得到心靈的安寧呢?
要怎麼做,才能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最終,作者導入禪修與正念,在藉由冥想調整身心、再藉由禪修與正念調整心靈,創造了這「十分鐘入禪休息法」。
從現在開始的十分鐘,讓我們來嘗試一下這個入禪修習法。
這個休息法開始的核心觀念是:創造心理空間。
我們需要讓心有一個空間,像是創造給心靈的溫泉,泡於其中就能讓疲勞排出。
首先要做的是,先停下來。放下手一切讓心先停下。
再來,對自己承諾要發生改變。這是非常重要的動作,如果沒有,後面的改變就不會發生。要對自己承諾,接下來的十分鐘就是鍛鍊自己,讓心裡更健康的休息。
當你完成後,你也停了下來,開始觀察自己的感受,無論是甚麼情緒都可以,開心、難過、沮喪、憂鬱、煩悶等等等,接受這些情緒,並且觀察這些情緒出現。當你承認並接納這些情緒後,心情自然能達到平靜。
完成前面兩個階段,讓心靈穩定下來後,就要開始創造心靈空間。
第一件事情是在腦海中勾勒出寧靜、禪靜的空間。
創造出來並感受過後,開始用語言形容這個空間。
然後,開始「敲打」。
你可以用雙手緩慢地敲打大腿,或是用雙手環抱自己,敲打自己的雙臂。在敲打的過程中,請想像你創造出來的空間藉由敲打,一點一滴的敲進你的內心。敲打時左右手輪流敲打,一次敲打二十下。
然後開始呼吸,第一分鐘呼吸去關注呼吸,第二分鐘的呼吸去關注身體。
接下來,重新感受先前的思緒,然後放下那些思緒。
在來就是正念練習,讓自己更加仁慈的接待自己,專注在當下。
當你完成這些行為,你就完成了一趟十分鐘的入禪休息。
這邊用分鐘來說明整個入禪休息法的做法。
第一分鐘:停下來並察看自己。
第二、三分鐘:藉由想像與敲打,創造出心理空間。
第四、五分鐘:集中意識呼吸。
第六、七分鐘:管理思緒。
第八到十分鐘:保持正念,對自己慈悲。
#藉由入禪休息法創造心靈的披風
冥想的技巧包含呼吸、管理思緒,這些都包含在這個入禪休息法中。但如同先前提到的,作者想要的是心靈的放鬆以及不煩惱的人生。這些並不是只靠冥想就能解決,還需要讓自己創造心理空間,並且對自己慈悲。所以作者在冥想放鬆的前段創造了心靈空間,在冥想排除自己雜亂的思緒跟煩惱後,就像是打掃了心靈凌亂的空間,再把對自己的溫柔與勇氣放入其中。
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我第一次進行入禪休息法,創造出心理空間時,就有種泡在溫泉,身心放鬆的感覺。
藉由一次一次地敲打雙臂,就像是在做SPA按摩,整個人都變得舒適起來。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放鬆完後進行的正念練習。當我面對自己,保持慈悲,就產生出一種寧靜、平和的感覺。那段時間,生活的煩惱、工作的壓力都被排開,我自己重新往握了自己的主導權,重新擁有了我自己。那個感覺如同宗教帶給人的安心與穩定感。
擁有這段經驗後,使我十分喜歡入禪休息法,而且只要十分鐘,當我需要的時候就會拿來使用。
入禪休息法還強調一點:要持續鍛鍊,並承諾做出改變。
這點我的理解是,不論是甚麼方法,都像是肌肉般需要練習才會成長,一開始在進行這個方法時,可能因為不得要領或者是還無法深入,就沒有產生效果。這個就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我個人在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會用非常輕鬆的態度去練,去感受每個動作帶來的感覺,把沒有效果的動作或狀態給去掉,只留下好的感覺。藉由這樣的練習,我有感受到這個入禪休息法的技巧越來越好。
每當我練習時,我都有一種心靈披上一層薄而強韌的披風,溫柔地保護我,並讓我能重新勇敢的面對這個世界。
#西安心裡話
以前曾經嘗試在睡覺前冥想,對冥想有些許經驗。十分鐘入禪休息法與冥想有許多不同,入禪休息法在執行上有更多變化,並且帶著具體的目標性。從操作上來看,入禪休息法更像是加強版冥想,不只讓身心放鬆,還讓心靈的痛苦都釋放出來。現在的我會在睡覺前進行入禪休息法,取代先前的冥想。
這陣子因為開發網站,遇到的全是不熟悉的程式語言,那些未知與問題總要花上許多時間解決,有時一卡關就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才能想通。這時候最痛苦的不是長時的工作,而是無法解決問題帶來的心靈壓力。我感受到焦慮、壓力,而且在連續嘗試都解決不出來後那種焦慮與壓力直線上升。我的身體已經累了,但我的腦子還在高速運轉,完全停不下來。如果保持這個狀態,我連躺在床上都會在思考這些問題。
而且除了解決問題,其他事情就會想擺在一旁。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甚至不願意去做入禪休息法,又翻來覆去一兩個小時,最後覺得不是個辦法,想說先試試看。
做完一輪入禪休息法,可能也沒有花到十分鐘,只是把上面說的順序照做了一遍,突然感覺到壓力輕了一層,心靈更有一點力量。
趁著壓力減輕,我馬上翻身嘗試睡覺。這一覺就到了天明。
這讓我明白休息法的力量,讓我以後在面臨壓力時,都會想使用這個方式來減輕壓力,面對人生。
除了遇到壓力,我也想要持續的學習,像前面說的,鍛鍊自己的入禪休息法。
閱讀總能豐富人們的生活,這本《十分鐘入禪休息法》給我挑戰困境的助力,讓我減輕壓力,調整自己心靈的狀態。在我修正好自己的狀態後,我會想重新定位自己,或者說更加認識自己,於是找了一些心理書籍,這時《九型人格一本通》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於是我便花時間分析我是屬於哪一種人格,適合做什麼樣子的工作。
在調整自己的方向後,我希望能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效率,因為更有效率的工作,就能減少工作時間、增加產出,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這時《OTPR敏捷工作法》就出現在我面前,讓我發現到怎麼紀錄、修正自己的工作表現。
牛頓說過:「我只不過像是一個小男孩,偶爾撿拾到一塊比普通更光滑一些的卵石或者更漂亮一些的貝殼而已,而對於真理的汪洋大海,我還一無所知。」
在閱讀的過程,我就像是個在沙灘的男孩,偶爾撿到漂亮的貝殼或石頭,就像是遇到這些帶來改變的書籍。我受益良多,而我也知道,在這廣袤的書海中,我還有更多更多的東西可以學習。
#延伸閱讀
#感謝誌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定時留意著這個網站,我們下篇文章再見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