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物種起源》告訴我們: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萬物依照優勝劣汰的法則生存與繁衍,同時社會也告訴我們,只有競爭,才能生存。
商業間彼此競爭、公司內部也互相競爭,似乎只有變成最優秀的人,踩過別人的屍體才能生存下去。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都覺得最適者生存,但實際上,合作也能帶來共好同贏。
一九三五年,一群科學家在夜晚的南非叢林探險時,遇見上百萬隻螢火蟲同時閃光,散發如同一道道閃電的強光。
這位科學家馬上把這個觀察寫成論文發表。
然後這個發現,卻被當時的科學家否定。
怎麼會有螢火蟲同時發光?螢火蟲發規是為了求偶,當大家一起發光時就會將低自己求偶成功的機會;怎麼沒有領導的影火蟲帶頭發光?它們是怎麼在沒有領導的情況下毫秒不差的發光的?
當時的科學家都帶著優勝劣汰的觀念,認為物種間只有競爭才能存活。
但今天的科學家們,證明合作也能創造生存。
現今《科學》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經由研究證明,當螢火蟲隨機發光時,求偶成功率是百分之三;但當螢火蟲一起發光時,求偶成功率是百分之八十二。
物種間不只靠競爭才能生存,合作是更好的生存法則。
科學家為了證明優勝劣汰,物種間只有競爭才能生存的理論,研究雞的演化。
如果競爭才最適合生存,那麼雞的啄食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為只有能先吃到食物,才能保證自己能夠生存。研究人員每次從雞群中挑選啄食能力最強的雞進行培養,預計培養七代。
結果,還沒到第七代計畫就宣告終止。
啄食能力強的雞群還沒培育到第七代,就把彼此都啄死了,計畫因此無法繼續下去。
反之一般養的雞,順順利利的繁衍到第七代。
物種間如果只有競爭,那最後誰也都活不下去。
哈佛大學曾針對畢業生進行研究,尋找成功人士成功的關鍵因素。
他們進行了大量長時的研究,蒐集許多要素:家庭環境、父母背景、個人能力、經歷等等,最後發現一個結果:人際關係越好的人,越有機會獲得成功。
谷歌為了創造完美團隊,增加公司價值,展開了名叫「亞里斯多德計畫」,去尋找能成功創最出優秀的產品所需要的人才。
最初他們認為,最優秀的團隊,裡面一定有最優秀的人才,才能領導團隊創造。
最後,他們發現,最優秀的人才並不存在,要尋找優秀的團隊,「能力」並不是最重要的篩選,能否與他人合作,才是優秀團隊裡的人才都會有的能力。
生物演化、社會調查、公司研究都告訴我們:競爭才能生存,其實是一種迷思。
要獲得成功、要能順利生存,只有跟他人合作才能辦到。
當我變成我們,才能走得更長更遠。
#所有的成就來自於他人的幫助
作者本身是研究快樂成因的研究員。他曾經調查甚麼樣的人不會得到憂鬱症、不會覺得生活有著巨大壓力,也就是什麼樣子的人能過的比較快樂。
作者羅列許多的要素,諸如財富、能力、成就等等,最終他發現,人際關係越好,朋友越多的人,越不會得到憂鬱症。
在我們遇到各種挫折與痛苦,藉由他人的協助我們就能順利的擺脫。
這也是作者強調的,成功絕對不會只來自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一群團隊的合作成果。
無論是物種生存,或是個人成就,我們從來都不是孤身一人。
我們可以讀到這篇文章,並不只是因為我們會閱讀,而是有人教我們如何識字。那些對現在的我們理所當然的能力,背後都有教會我們的人事物。
這時你可能會說,我自己是靠自學學會寫程式、繪畫、泡咖啡等等技能。但這些自學,都有一本書、一堂課、或是一個網路教學影片。那些影片也是來自於一個人提供的知識。
可以說,整個網路就是人類知識的集合體。我們能夠方面從網路取得資源,背後都有團隊或人提供知識與技能,讓一切運作。
如果沒有人在網路上提供知識、沒有人提供課程、沒有人指導,我們就會回到原始生活,連生火的技能都不會,只能吃著生肉過生活。
作者在書中提出兩個觀點,就是組織的成就,社會的運作,需要強大的合作能力才會成功,另一個觀點是我們個人所獲得的成就,也都是來自於其他人提供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創造出來。
這些都不是假設,而是經由理論與案例做出的結論。
在實際應用上,美國高中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可以說是最佳典範。
維基百科紀錄,他在1964年到1975年帶領UCLA的籃球隊拿到全美國大學男籃NCAA十次的總冠軍, 成為美國大學籃球史上破最多紀錄的傳奇教練。
伍登教練帶出許多NBA球星,但他選擇人才的方法並不是尋求能力卓越的人,而是最能團隊合作的人。
曾經有一次,隊伍裡有位優秀球員,卻總愛持球自己上籃。伍登教練私下給其他球員指示。在那位球員持球又再次獨自上籃後,其他球員依照教練指示,全部站在原地不動,就擺著手看他打球。
其他對手輕易地包抄那位優秀球員,這球自然也沒有辦法投進。
這完全體現伍登教練的觀念:要成功,只有與他人合作,無論你技巧再好,能力再優秀,沒有球員,仍然一無是處。
在以競爭為主體的籃球運動都是如此,現實生活自然更需要合作。
書中舉出很多實例讓我們明白,合作才是讓組織、個人成功的方法。但這本書不只有提供觀念,還教我們如何與他人合作的辦法,讓我們除了觀念,在行動上也能達到共好同贏的效果。
#創造共好同贏的實際行動方法
相信讀者們在看過這些案例與證明後,都會想用共好同贏的觀念應用在生活上,但可能遇到許多問題:團隊裡人們各自做事,彼此冷漠,或是覺得自己只是組織的小螺絲釘,言行並不會造成任何改變,因此而停止不前。
我們都明白一件事情:個人的影響太微小,要造成改變太困難。
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現實。
書中也明白這點,但作者也強調:個人其實都有影響力,而且個人能造成的改變非常巨大,每個人都能成為領導者影響他人。書中提到許多策略與行動,整合所有策略,我覺得最重要的行動在於以下兩點:發現自己的影響力、讚美他人。
無論你身處哪個位子,都擁有影響團隊的經驗與能力。作者提到一個管弦樂隊的第十一位大提琴手,本來對於自己的位子感到微小沮喪,但一次機會能協助調整表演方式,整個樂團變得更有質量,好評如潮,他也看見自己的影響力,因此對這份工作感到開心與熱情。
我們都有足夠的影響力,只要發現,並且分享出來,就有機會帶來改變。
我認為這是啟動共好同贏的首要行動,從生活中去發現自己本來就有的能力與經驗,然後分享給他人。當你找到自己的影響力,就想是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超能力,有了這個,就能去幫助他人,改變環境。
另一點重要的觀念就是讚美他人,這也是創造共好同贏的關鍵。稱讚別人大家都很清楚,但作者提到一個觀點:停止比較性的讚美、並聚焦在事情上。
如果只是稱讚對方優秀,做得好,我們仍然陷入競爭的思維,為了追求讚美,變得更加競爭。要避開這件事情,就必須稱讚做對的事,稱讚與他人合作,讓人去追尋讚美,更加努力把事情做好,更加努力在追求合作身上。
擁有這兩個觀念,我們才能用行動創造共好同贏。
#西安心裡話
有句老話很符合這本書: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社會的繁榮,不是因為誕生了愛因斯坦、賈伯斯、馬斯克,而是有一群互相合作,彼此幫助的人,才創造出這樣精彩豐富的社會。
我們無論如何都不能只靠自己活著,而且當我們與他人合作,共同挑戰困難,完成任務後,那種戰友的感覺會陪著我們一輩子,這也是為什麼當兵時會遇到長久的朋友,因為我們一同奮鬥過。
但社會告訴我們的世界就不是這樣,要我們變得優秀,成為人上人,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我們可能會變得更有錢,更有成就,但並不會因此更快樂。
這本書提供理論與數據證明共好同贏是生存的關鍵,也提供許多策略幫助我們創造影響力,用有用的方式讚美他人,引導他人朝著共好同贏的方向前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響力,也可以藉由練習去放大影響力,如果對強化影響力有興趣,可以閱讀這本人性的弱點,裏頭提到創造熱情,領導他人的技巧;如果對於讚美他人,建立深刻友誼有興趣,可以閱讀人性的弱點,裡頭有分享更多與他人相處的技巧。
當書本的知識彼此串連,我們便會變得越來越好。
#延伸閱讀
【閱讀心得】先問,為什麼:激勵人群,產生生活動力的黃金圈法則
【閱讀心得】人性的弱點:簡單有效,歷久彌新的人際交友方法
【閱讀心得】世界史是化學組成的:關於歷史上偉大發明的前世今生
【閱讀心得】職場深度力:熱情與天賦的差異,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會有的成功路徑介紹
【閱讀心得】人性的弱點:簡單有效,歷久彌新的人際交友方法
【閱讀心得】世界史是化學組成的:關於歷史上偉大發明的前世今生
【閱讀心得】職場深度力:熱情與天賦的差異,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會有的成功路徑介紹
#感謝誌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我固定每周會分享一篇閱讀心得,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