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半夜睡不著覺,嘗試把心情寫成書
關於睡眠的書百百種,有許多專家、名人、運動員,甚至是床墊銷售員都出過如何幫助睡眠的書籍。對於一個不容易入睡的人來說,多種涉獵跟知識,能讓自己更了解身體不同面向的狀況,也能針對當下不同的失眠原因處理。從這些書籍獲得的知識來看,我的失眠其實涉及了許多的原因與狀況,我們可以用一本又一本的書分享這些狀況以及我的解決辦法。

先前讀過這本《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主要是在講韓國人普遍處於腦過勞的狀態,以及說明大腦思考運作的成因,也利用書中建議的冥想與感動方法調適自己睡前的狀態,在有了一些改善後,對於睡眠原理與方式變得更加好奇,就再找了這本最強睡眠法,增加許多其他的睡眠知識。
先前那本最高休息法主要針對大腦的疲勞進行說明,而這本書主要針對睡眠的習慣進行說明與建議。前本書比較重於大腦知識與狀態,而這本書主要針對的是睡眠的形式跟平常應該做的事情,讓我們可以從實際的生活改變來嘗試增加睡眠的方法。
閱讀後,我將整本書總結成兩個重點:睡眠機制與一日生活建議。
睡眠機制就是睡眠的過程中會發生甚麼事情,而一日生活建議就是白天、中午跟晚上可以做的幫助睡眠的事情。這裡並未提到下午可以做的,大概是因為下午人們已經清醒,也都在工作,不能讓自己弄得太放鬆或想睡覺,所以才沒有建議。
睡眠機制的部分還有一本R90睡眠法,更加詳細的說明睡眠的週期跟過程中會發生的事情。這裡就跟著最強學習法分享的知識來向大家說明。
我覺得這本書提到的特別觀念是「社會性時差」,指的是現代人因為平日與假日生活落差太大,導致上班的時候出現像是出國後造成的時差,顯得特別疲勞。比照以前的日子,的確在假日就會特別狂歡,特別晚睡,隔天星期一起來的時候就顯得非常睏,非常想睡覺,也不想要上班,這個狀態往往要過幾天還會變得比較好。
難怪大家都會有blue Mondey的想法。
作者提出,若要避開社會性時差,那平日與假日的起床時間不能差超過兩到三個小時,若超過的話,那可能就會造成社會性時差,導致自己星期一的時候變得特別疲累,特別不想要起床。
#睡眠時型大調查
比起好消息,人們對於壞消息的記憶比較深刻,也比較有警覺。作者一開始就提到許多危險訊號,提醒我們,睡得少、睡眠不足並不是件好事。並不是說睡得越少還可以繼續工作就代表自己是個不用睡覺的人,根據書中所說,短睡眠者真的存在,但只佔了日本人口百分之零點五而已。要覺得自己是不用睡覺也可以工作的人,其實幾乎不可能。
睡眠不足,除了會覺得精神不濟之外,也會讓大腦呈現微醺狀態,就算不喝酒,也會像是喝酒一樣,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警語會提醒大家不要疲勞駕駛,因為疲勞產生的效果其實跟喝酒一樣,一個不留神就會造成問題。
而且睡眠不足不止造成精神狀況,也會讓身體發胖,在美國的調查結果顯示,睡得越少,肥胖的機率比睡正常的人高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睡越少,肥胖的機率越高。因為睡得越少,醒來的時間越多,身體為了能夠有更多的能量應付清醒的時間,就會激發食慾讓自己吃更多的東西,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胖。
我自己是不能睡少的人,只要睡得少一點,一整天都會精神不濟,只能靠喝高濃度的咖啡提神,但這樣就會讓自己無法入睡,導致整個晚上又失眠,隔天早上又精神不濟的惡性循環。所以我儘量會讓自己提早準備好就寢,確保自己的睡眠充足。但我偶爾會有一個情況,那就是都是正常的工作上班,正常的入睡,但某些日子就會覺得特別睏。書中提到要保持正常的生理作息,要確保自己都是保持平常心,穩定的度過一天。
但我在上班的時刻偶爾會想橫衝猛撞,會花比平常更多的精力,甚至是一開始就使用全力衝刺,就像跑馬拉松卻在一開始就全力衝刺400公尺,到後來就會不濟。
這是我生活的習慣,若書沒有提到,我也不覺得這樣的做法有甚麼問題,但書一提到,就讓我意識到自己偶爾的疲勞並不是來自於自己的生理時鐘或者是機制,而是來自於自己太過於用力做事的個性。
在我保持平常心之後,生活的壓力也變得較少,也變得較穩定的度過每一個日子。
書中還有教你如何調查自己的睡眠習慣,有些人天生是夜貓子,有些人則是正常生活的人,不同的人當然適合不同的作息方式,只是我們必須要確定自己是屬於哪中類型的人,再依照適合的時型來整理生活。
這個方法較做慕尼黑時型調查,書中建議大家分析自己近兩周平日及休假日的睡眠狀況,將睡眠時段、時數跟當天的心情跟身體狀況都記錄下來,就會發現一些平常沒有注意到的事情,進而調整自己的睡前與醒來的作為。
書中也有提到慕尼黑時型調查問卷,但因為原本的書是日文書,提供的網站也是日文的網站,我這邊提供大家中文的網站來填寫問卷。
我相信經過紀錄,以及調查後,我們會更加了解自己的睡眠時型與睡眠狀況。
#白天與晚上的助眠行動建議
這些調查都是讓自己了解身體機制的調查,書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是生活的建議。書中提到很多的想法跟點子,我將我認為最重要的羅列下來,成為下面的心智圖。
作者列出不同年齡其實有不同的睡眠時間,並不是大家都是睡七到八個小時就好,26-64歲的睡眠時間為七到九,我們要睡覺的時候可以讓自己睡到這個區間,去測試自己到底是多少小時才會睡飽,若睡超過的話可能讓自己的生理時鐘產生變化,另外一個非常基本但是很容易忘記的就是,夏天所需的睡眠較短,冬天較長。作為一個上班族,無論是春夏秋冬,我們的上班時間都是朝九晚五,上班時間一樣,連帶的讓我們的作息都一樣,但因為季節不同,我們冬天會需要更多的時間睡眠,導致我們平常的睡眠可能變得不足,卻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注意自己假日的起床時間,如果平日與假日睡眠時插有兩個小時以上就會出現社會性時差。
上面大都是說明睡眠機制,關於生活建議我統合有以下三點,那就是曬太陽、下午兩點後不喝咖啡、中午時間可以睡會者散步。
這些都是簡單、直覺但我們很容易忽略,又非常有效的建議。
我現在在起床後,都會在太陽底下多待久一點。總是在太陽曬不久後就覺得更有精神,又或者是有意願繼續工作。雖然只是站在太陽下,但人體的皮膚接受太陽光之後會產生維生素D,能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促進釋放骨鈣以維持血鈣平衡,這種由人體產生的維生素,最適合人類吸收跟產生效果。
另外我中午時偶爾也不會睡覺,而是到處走走散步,讓自己變得比較有精神,用活動過的身體繼續挑戰接下來的工作。這些建議我都覺得是非常簡單,卻又非常有效的方法。
#西安心裡話
因為想更好入睡,以及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這陣子買了許多睡眠相關的書,不同的書有不同的面相。這本書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是開頭就告訴大家睡少是件可怕的事情。開頭就說如果倒頭就睡的人,其實是因為睡眠不足。但我看過許多真的倒頭五分鐘就能睡的人,日常也是睡好睡滿,早上也是很有精神,所以一開始對於作者的資料有包持著許多的懷疑,但裡面的內容還是很豐富跟有很多資料證明,所以我也相信書中的許多舉例。
每一本書就像是一個朋友,帶著真誠與詳細的態度分享自己的知識跟見解,這本書的作者就像是個學了很多的老教授,誠懇又夾帶著吐槽的口氣說著我們不應該睡太少,睡太少會有很多的問題,要如何依照自己的睡眠型態過著一個好的睡眠等等,這樣的真誠讓我感覺親切很多。
除了這本書之外,我也看了R90睡眠法,裡面講了許多關於運動員的睡眠改善方法,跟睡眠的理論,就比較像是國外的學究在課堂上列出一個又一個的簡報來呈現自己的研究成果。
無論是哪本書,哪個作者,用甚麼樣子的態度分享,每個作者其實都把自己的經驗濃縮其中,希望我們能夠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讓我們的生活帶來成長與改變。這篇文章也是如此,我們並非將整個書的內容都呈現出來,而是摘錄我們學到的重點,分享給大家,讓大家都能從書中的知識獲得改變,若對這個主題更有興趣,就可以改這本書來閱讀,獲得更深入,更詳細的想法。
#延伸閱讀
#感謝誌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我固定每周會分享一篇閱讀心得,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囉。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