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 封面.png
#世界上有能改變人生的思考邏輯
 
  現代人們都在享受著科學帶來的好處,例如電腦、手機、筆電、電視等等都是當代科技的產品,甚至我們更日常的食衣住行也離不開科學,如果沒有科學,我們就只能學原始人鑽木取火,穿著動物的毛皮當衣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看清社會運作的邏輯,帶領自己突破困境,

 

  現代科學經由長年的累積,由許多科學家發現不同的自然邏輯,例如電的運作,機械的邏輯,以及製造機械的方

式,人們從這些定律中不斷創新,創造出對人們有用的產品。
 
  因為我們正在體驗這些好處,所以我們知道科學邏輯的好,但有一個我們不知道,卻也持續在給我們好處的邏輯,那就是人類社會的運作邏輯。
 
  而這本書,就是想呈現出人類社會的邏輯,作者稱之為底層邏輯。作者希望藉由底層邏輯,協助我們改善生活。
 
  底層邏輯並不像科學般有許多確定的知識,現代的社會學家,神經科學家都花了很多的時間在研究並且提出邏輯,而作者在整理這些混亂的系統後,尋找出一個能夠讓一般人理解使用的方法。
 
  這本書稱這些邏輯為底層邏輯,也就是運作在社會底層,並沒有辦法直觀看出的邏輯。

 

02 底層邏輯.jpg

 

  我將書中提出的底層邏輯分成五個部分:對錯觀念、思考問題、與人溝通、個人成長、社會協作。

  每一個部分作者提出他的見解,嘗試讓我們釐清自己的狀態,避免錯誤溝通、盲目從事、停止成長、想錯方向。
  這個心智圖統合了這五個面向,根據這五個面向延伸出需要的知識點,接下來我會帶大家逐個面向來了解作者所說的底層邏輯是甚麼。
 
03 心智圖.PNG
 
#思考的出發點影響到行動的結果
 
  底層邏輯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類型的人是如何判斷對錯,讓我們了解,同樣一件事情,為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
  我們對於對錯觀通常都仰賴著直覺,覺得這自己都是對的,但新聞上仍然會報導出與我們不同的想法,產生許多爭議,例如小明用言語挑釁小蔡,小蔡忍不住動手打人,我們都直覺地認為小蔡打人是錯的,卻也明白小明不該用言語刺激小蔡。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看清社會運作的邏輯,帶領自己突破困境,

 

  這兩個矛盾的觀點,恰恰說明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其實每件事情,都可以用三種觀念來判斷:法學觀、商人觀、經濟學觀。

 
  法學觀很直覺,違背法律就是錯的,打人犯法,所以打人的小蔡是錯的。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看清社會運作的邏輯,帶領自己突破困境,

 

  但就商人的角度而言,其實錯的是小明。

  因為小明受了傷,在這件事情上他其實損失最多,其實他不該刺激小蔡。這個觀念從直觀來看非常難懂,但如果套用在商場上就很直覺,因為在商場上,任何虧錢或損失都是錯誤的決定,我們從商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其實就是讓自己避開損失,獲得收益。

 

06 商業學.jpg

 

  如果就經濟的角度來看,誰能創造最大的社會損失,就是誰的錯。小明用言語刺激小蔡,引發小蔡打人,也可能引發後續的法院、警察甚至是救護車都要參與,而如果小明不刺激小蔡,而小蔡不去打人,就不會創造這麼多的社會成本,所以就結論而言,這是小明跟小蔡的錯,經濟上應該要懲罰這兩人,讓他以後不會再用言語刺激人,降低社會成本。

 

07 人群.jpg

 

  三個不同的角度,對錯的人就會變得不同。但我們其實不只要看對錯,也要看這些觀念帶來的出發點。法律保障的是獨立個體的權利,所以當個人受所損失,造成損失的就是錯誤;傷人的角度看的是利益的損失,是誰最終造成這麼損失,也就是小明自己創造出了損失,所以是他自己的錯。從經濟學的角度是用如何最有效地降低社會成本,所以小明跟小蔡都應該要被懲罰,避免下次再創造更多的社會成本。

 
  我們平常思考的都是法學或道德的對錯,但是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他們的角度其實都會不同,懂得不同人的對錯,能夠讓我們知道該如何與之溝通。
 
  除了對錯觀之外,我們在講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其實也會帶著不同的角度。
 
  作者將這個描述的差異分為事實、觀點、信仰、立場。
 
  用非常簡單的一句話可以說明:事實有真假,觀點無對錯,信仰跟立場是無法改變的。
 
  當我們知道這些觀念,並且區分出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這個時候是否能夠溝通,或者是尋找證據,或者是立刻停止交流。作者提出的這些觀點其實都有異於一般的見解,但其實邏輯非常清晰,而且非常透徹地教我們如何辨認這些觀點,並且根據不同觀點做正確有效的事情。
 
#改變自己與融入社會的方式
 
  我們都想要改變自己,賺更多的錢,但是無論怎麼努力,薪水似乎都不會改變。
  例如可能在便是商店打工,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加更多的班,或者是上班的時候更加賣力,我們都薪水都會有上限,無法達到理想中的樣子。無論是服務業、餐飲業、銀行業或者是其他行業,努力其實都不見得有效果。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到絕望,覺得這個世界似乎對我們的努力嗤之以鼻。

 

08 便利商店.jpg

 

  但作者提出另一種觀點,表示努力是有用的,但並不是只要努力就好,要努力對方向。

 
  底層邏輯需要的是觀察社會運作的邏輯,例如我們是便利商店員工,我們就要去觀察在這個領域中賺最多錢的是誰,可能是店長、經理或者是供應商,在我們觀察這些人的行動後找出成為他們的方法。
 
  要成為店長,我們需要學的東西就不只是加更多的班或者是上班更賣力。我們需要掌握整個員工的作業流程,以及內部的運作流程,並且成為能夠依靠的對象。這個時候的努力,就是多記住怎麼操作複雜的作業、如何去面對客戶、以及如何管理貨品上下架,在我們擁有能力之後,我們可以等待機會,或者是自己創造機會成為店長。
 
  同樣的努力,但是不同的方向就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這也是作者希望我們明白的,許多事情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樣,而是底層有許多的系統組織起來的結果。
  作者將個人能力總結出三個重點:能力、效率、槓桿。
  能力指的是能夠對於提升賺錢能力有效的能力、效率指的是你的工作產出、槓桿指的是我們可以藉由其他的資源擴大我們的成果,例如我們一個人可以做手工飾品,但如果找一群人幫忙做,我們負責銷售,能夠賺到的錢就完全不同,這就是槓桿的效力。
 
  個人成長的底層邏輯能夠幫助我們賺更多的錢,而社會的底層邏輯能夠幫助我們融入這個社會。
 
  作者將社會的運作邏輯分成自然、族群跟普遍法則。
 
  自然法則指的是人最原始的法則,就是用暴力取得所有成果,而族群法則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建立的規則,人們跟隨著這個規則行動,普遍法則就是一個群體裡的共通特性,當我們也表現出那個共通特性,我們就能融入群體中。
  這三個法則是人們一般運作的法則,懂得這個法則,我們就可以觀察這個群體,可能這個群體是以自然法則為主,那我們就必須要表現出凶狠,讓別人不能靠近;如果是族群法則,那我們就要觀察這群人的規則是甚麼,然後依照著規則走;最後是普遍法則,這個也需要觀察,可能是這個群體普遍都喜歡互相幫助、互相給予,當我們同要表現出互助互惠的態度,就能夠融入這個社會。
 
  我們常常會覺得與社會脫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好或者是很奇怪,而是我們沒有掌握到社會的底層邏輯,而被社會所排除在外。基本上只要掌握這三個法則,那我們就能夠融入社會之中。
  作者提出的這些底層邏輯,其實都是在幫助我們變得更好,懂得如何與社會共存,並且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西安心裡話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常常有種「原來是這樣」的啟發,我也常用直覺去判斷事情的對錯,但也明白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我一直模模糊糊的不明白「為什麼」。
 
  我知道是角度不同,但這個角度的來源是甚麼?
 
  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是依照法律或契約的角度,那就是法學觀念,如果是依照個人利益,那就是商人觀,如果是依照群體的利益,那就是經濟學觀。在知道這些事情之後,我更能明白別人為何跟我意見不同,而更能根據別人的觀點去延伸或者是討論,同時我也更能明白,其實自己的立場也是對的,也知道該如何跟別人說明自己的想法。
 
  在個人成長我也是有相同的想法,雖然作者很要求「能力」,而且在書中有一大段內容都是在說「努力工作才會成功」,但我明白他所說的,是努力對的方向才會達成正確的成功。這讓我在個人成長上,總是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努力方向是不是對的,是不是需要調整。畢竟每個人都只有24小時,雖然效率會影響到能力,但方向錯了,整個努力都會沒有意義。

 

09 滑滑板.jpg

 

  在回顧這本書時,我發現我們其實都跟社會的想法不同,但社會都能包容我們,又能從我們身上獲得資源,融洽的與我們生活在一起,是這個社會厲害的地方,同時我也明白,因為我們與社會的想法不同,我們也不需要太過於盲從,只要朝著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努力前進就對了。

  
#延伸閱讀
#感謝誌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支持與肯定,是我繼續寫作的動力,我不定期於每周分享一篇閱讀心得,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或留言,那我們就下篇文章再見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底層邏輯 閱讀心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安薩斯西安 的頭像
    安薩斯西安

    安薩斯西安 生活娛樂頻道

    安薩斯西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